(乡村行·看振兴)科尔沁新农人:10亩大棚起家种出乡村振兴“甜蜜果”
(乡村行·看振兴)科尔沁新农人:10亩大棚起家种出乡村振兴“甜蜜果”
(乡村行·看振兴)科尔沁新农人:10亩大棚起家种出乡村振兴“甜蜜果”中新网通辽6月9日电 题:科尔沁(kēěrqìn)新农人:10亩大棚起家种出乡村振兴“甜蜜果(guǒ)”
6月的(de)科尔沁大地充满生机,在内蒙古自治区(nèiménggǔzìzhìqū)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(tālāzhèn)刘家堡村,张振阳在“莓好时光”农场的大棚里查看新一季(xīnyījì)草莓苗的长势。“这是新近栽种的丹东99草莓,果肉细腻、甜度能达到16度以上。”
这位(zhèwèi)“80后”新农人,用10亩温室大棚起家,种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甜蜜(tiánmì)事业,更带动全村走出一条甜蜜的乡村振兴路。
张振阳(zhāngzhènyáng)在大棚内采摘草莓。 包哈斯塔娜 摄
从“打工人”到“草莓(cǎoméi)大王”
2012年,在外漂泊4年的(de)大学毕业生张振阳做出人生重要决定:放弃城市稳定工作,回到家乡奈曼旗创业。经过(jīngguò)积累资金和考察(kǎochá)项目,他(tā)拿出5万元积蓄,又贷款15万元,在2017年建起奈曼旗第一个草莓种植大棚。然而,高价购买的第一批草莓苗竟是带病的,当年(dāngnián)他亏损6万多元。
“当时许多人都劝我放弃。”张振阳回忆,第二年,他(tā)走遍辽宁、山东的(de)草莓基地,白天跟着技术员学(xué)育苗,晚上睡在棚里。然后通过改用农家肥、引进(yǐnjìn)蜜蜂授粉等生态种植技术,他的大棚里种出了甜度远超市场同类产品的草莓,并很快打开销路。
此后,张振阳承包刘家堡村3栋高标准温室大棚,新建3栋育苗棚,正式成立“莓好时光”家庭农场(以下简称(jiǎnchēng)农场)。规模扩大后,当地金融机构及时给(gěi)他提供20万元无息贷款(wúxīdàikuǎn),许多乡亲们也帮忙除草、采摘、送货(sònghuò)。
如今,农场(nóngchǎng)已拥有7栋现代化草莓大棚、3栋育苗(yùmiáo)棚,年产值预计突破120万元,每年(měinián)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,带动3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。
生态种植闯出“新路子(xīnlùzi)”
在张振阳的(de)草莓大棚里,处处可见科技(kējì)与(yǔ)传统结合的智慧。“我们用牛粪(niúfèn)和草灰土混合作为基肥,每栋大棚每年消耗40多立方米牛粪,既(jì)提升草莓品质,又让农户每亩增收45元。”他指着垄间黑黝黝的土壤介绍。这种“牛粪种草莓”的土办法,让草莓口感更香甜,成为当地商超的“抢手货”。
大棚(dàpéng)内悬挂的蜂箱是另一项创新。“蜜蜂授粉比人工更均匀,能减少畸形果,产量提高15%以上(yǐshàng)。”张振阳说,每栋大棚放置两箱蜜蜂,既降低人工成本,又实现生态种植。此外,他还引入玉米(yùmǐ)秸秆加热技术,通过恒温控制使(shǐ)地温提升6℃,秧苗成活率从(cóng)60%提高到90%。
“现在我们的草莓通过线上小(xiǎo)程序、直播(zhíbō)带货和线下采摘同步销售,线上订单占总产量的一半。”张振阳表示。
航拍刘家堡村(bǎocūn)的草莓大棚。 朱一夫 摄
小草莓撬动(qiàodòng)“大产业”
刘家堡村党支部书记乔玉存见证(jiànzhèng)了(le)农场的发展:“设施农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6万元收益,高峰(gāofēng)时有100多人在大棚务工。村民(cūnmín)通过‘租金+薪金+分红’三重收益,人均年增收1.2万元。”他(tā)指着远处的大棚说,“张振阳还免费为村民提供育苗和技术指导,现在村里已有6户农户跟着他种草莓。”
在张振阳带动下,大沁他拉镇现有(xiànyǒu)温室大棚137栋、春秋棚272栋,年产水果蔬菜近360万公斤,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。“我们计划3年内将(jiāng)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到3000亩,通过‘村集体+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+农户’模式,让更(gèng)多村民吃上(shàng)‘产业饭’。”大沁他拉镇镇长蒋翠艳表示。
2024年(nián),奈曼旗投入北京内蒙古协作资金进行设施农业建设,张振阳的农场也获得部分资金用于冷链(lěngliàn)物流和品牌建设。“我们正与北京商超对接,争取把奈曼草莓送进一线(yīxiàn)城市的高端市场。”
游客在大棚内采摘草莓。 却(què)吉 摄
甜蜜事业绘就“新(xīn)图景”
走进奈曼(nàimàn)旗各大商(dàshāng)超,“莓好时光(hǎoshíguāng)”草莓总是占据显眼(xiǎnyǎn)位置。透明包装盒上,“奈曼沙地草莓”地理标志与“绿色食品”认证标签(biāoqiān)格外醒目。“我们的草莓全程可追溯,从育苗到采摘都有详细记录。”张振阳介绍,农场通过标准化种植,成为通辽市首批获得绿色认证的草莓基地。
依托毗邻城区(chéngqū)的(de)区位优势,张振阳将农场打造成集采摘、观光的田园综合体。每到周末,大棚里满是体验农事的游客。“去年举办的草莓文化节吸引3000多名游客,不仅卖了草莓,还带动周边(zhōubiān)农家乐增收。”他笑着(zhe)说。
谈及未来,张振阳有更长远的规划:“计划开发草莓(cǎoméi)酒、草莓护肤品等(děng)衍生产品,同时成立合作社(hézuòshè),带动更多农户规模化种植。我相信,小小的草莓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。”(完)
中新网通辽6月9日电 题:科尔沁(kēěrqìn)新农人:10亩大棚起家种出乡村振兴“甜蜜果(guǒ)”
6月的(de)科尔沁大地充满生机,在内蒙古自治区(nèiménggǔzìzhìqū)通辽市奈曼旗大沁他拉镇(tālāzhèn)刘家堡村,张振阳在“莓好时光”农场的大棚里查看新一季(xīnyījì)草莓苗的长势。“这是新近栽种的丹东99草莓,果肉细腻、甜度能达到16度以上。”
这位(zhèwèi)“80后”新农人,用10亩温室大棚起家,种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甜蜜(tiánmì)事业,更带动全村走出一条甜蜜的乡村振兴路。
张振阳(zhāngzhènyáng)在大棚内采摘草莓。 包哈斯塔娜 摄
从“打工人”到“草莓(cǎoméi)大王”
2012年,在外漂泊4年的(de)大学毕业生张振阳做出人生重要决定:放弃城市稳定工作,回到家乡奈曼旗创业。经过(jīngguò)积累资金和考察(kǎochá)项目,他(tā)拿出5万元积蓄,又贷款15万元,在2017年建起奈曼旗第一个草莓种植大棚。然而,高价购买的第一批草莓苗竟是带病的,当年(dāngnián)他亏损6万多元。
“当时许多人都劝我放弃。”张振阳回忆,第二年,他(tā)走遍辽宁、山东的(de)草莓基地,白天跟着技术员学(xué)育苗,晚上睡在棚里。然后通过改用农家肥、引进(yǐnjìn)蜜蜂授粉等生态种植技术,他的大棚里种出了甜度远超市场同类产品的草莓,并很快打开销路。
此后,张振阳承包刘家堡村3栋高标准温室大棚,新建3栋育苗棚,正式成立“莓好时光”家庭农场(以下简称(jiǎnchēng)农场)。规模扩大后,当地金融机构及时给(gěi)他提供20万元无息贷款(wúxīdàikuǎn),许多乡亲们也帮忙除草、采摘、送货(sònghuò)。
如今,农场(nóngchǎng)已拥有7栋现代化草莓大棚、3栋育苗(yùmiáo)棚,年产值预计突破120万元,每年(měinián)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,带动3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。
生态种植闯出“新路子(xīnlùzi)”
在张振阳的(de)草莓大棚里,处处可见科技(kējì)与(yǔ)传统结合的智慧。“我们用牛粪(niúfèn)和草灰土混合作为基肥,每栋大棚每年消耗40多立方米牛粪,既(jì)提升草莓品质,又让农户每亩增收45元。”他指着垄间黑黝黝的土壤介绍。这种“牛粪种草莓”的土办法,让草莓口感更香甜,成为当地商超的“抢手货”。
大棚(dàpéng)内悬挂的蜂箱是另一项创新。“蜜蜂授粉比人工更均匀,能减少畸形果,产量提高15%以上(yǐshàng)。”张振阳说,每栋大棚放置两箱蜜蜂,既降低人工成本,又实现生态种植。此外,他还引入玉米(yùmǐ)秸秆加热技术,通过恒温控制使(shǐ)地温提升6℃,秧苗成活率从(cóng)60%提高到90%。
“现在我们的草莓通过线上小(xiǎo)程序、直播(zhíbō)带货和线下采摘同步销售,线上订单占总产量的一半。”张振阳表示。
航拍刘家堡村(bǎocūn)的草莓大棚。 朱一夫 摄
小草莓撬动(qiàodòng)“大产业”
刘家堡村党支部书记乔玉存见证(jiànzhèng)了(le)农场的发展:“设施农业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6万元收益,高峰(gāofēng)时有100多人在大棚务工。村民(cūnmín)通过‘租金+薪金+分红’三重收益,人均年增收1.2万元。”他(tā)指着远处的大棚说,“张振阳还免费为村民提供育苗和技术指导,现在村里已有6户农户跟着他种草莓。”
在张振阳带动下,大沁他拉镇现有(xiànyǒu)温室大棚137栋、春秋棚272栋,年产水果蔬菜近360万公斤,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。“我们计划3年内将(jiāng)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到3000亩,通过‘村集体+家庭农场(nóngchǎng)+农户’模式,让更(gèng)多村民吃上(shàng)‘产业饭’。”大沁他拉镇镇长蒋翠艳表示。
2024年(nián),奈曼旗投入北京内蒙古协作资金进行设施农业建设,张振阳的农场也获得部分资金用于冷链(lěngliàn)物流和品牌建设。“我们正与北京商超对接,争取把奈曼草莓送进一线(yīxiàn)城市的高端市场。”
游客在大棚内采摘草莓。 却(què)吉 摄
甜蜜事业绘就“新(xīn)图景”
走进奈曼(nàimàn)旗各大商(dàshāng)超,“莓好时光(hǎoshíguāng)”草莓总是占据显眼(xiǎnyǎn)位置。透明包装盒上,“奈曼沙地草莓”地理标志与“绿色食品”认证标签(biāoqiān)格外醒目。“我们的草莓全程可追溯,从育苗到采摘都有详细记录。”张振阳介绍,农场通过标准化种植,成为通辽市首批获得绿色认证的草莓基地。
依托毗邻城区(chéngqū)的(de)区位优势,张振阳将农场打造成集采摘、观光的田园综合体。每到周末,大棚里满是体验农事的游客。“去年举办的草莓文化节吸引3000多名游客,不仅卖了草莓,还带动周边(zhōubiān)农家乐增收。”他笑着(zhe)说。
谈及未来,张振阳有更长远的规划:“计划开发草莓(cǎoméi)酒、草莓护肤品等(děng)衍生产品,同时成立合作社(hézuòshè),带动更多农户规模化种植。我相信,小小的草莓一定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。”(完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